在世界的目光下,一场旷日持久的惨剧正在加沙上演。联合国于7月5日正式将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定性为“种族灭绝”,这一严厉的谴责,为这场已持续九个月的战争涂上了更深重的血色。 超过4万条生命已在战火中陨落,其中超过60%是妇女和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更是令人心碎:自2023年10月以来,超过1.3万名加沙儿童死于袭击,平均每天有47个孩子失去生命,他们的笑容被撕裂,他们的未来被夺走。
这场“种族灭绝”的残酷远不止于此。加沙的日均热量摄入已降至980大卡,远低于人类基本生存线的一半,超过160万人面临极端饥饿。在原本该充满希望的妇幼医院,截肢率飙升至17.8%,新生儿甚至面临缺奶粉的困境。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构成这幅人间炼狱的真实写照。
展开剩余79%7月2日凌晨,一架F-35战斗机将加沙城一座三层民宅夷为平地,夺走了印尼医院院长马尔万·苏丹的生命,以及他妻子和五个孩子的生命——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手中还紧紧攥着一只沾满灰尘的玩具熊。 三天前,一枚GBU-39炸弹将海边一家咖啡馆炸成废墟,以色列军方声称这是“精准打击哈马斯指挥官”,然而,现场却只找到一位正在打工的大学生的尸体,以及11位刚刚靠岸的渔民。弹片分析显示,这枚炸弹来自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今年生产的新货。
这并非个例。5月27日,加沙北部的一个援助点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数百名排队领取食物的平民遭到以军扫射,造成583人死亡,4186人受伤。事件录像显示,狙击手精准瞄准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而非武装分子。幸存者泣诉着亲人被夺走的悲剧,一名母亲哽咽地说:“我儿子只是来拿点饼干,就再也没有回家。” 半岛电视台更曝光了以色列军方疑似在食物包裹中装设小型爆炸装置的监控录像,引发全球震惊。所谓的“援助”,竟成为另一种战争手段。
战争的摧残触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加沙地带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加沙伊斯兰大学,已被夷为平地;巴勒斯坦中央档案馆、23处历史遗址和文化地标,也同样不复存在。档案馆内珍藏的6万份自1948年以来的土地契约和人口登记文件,如今化为灰烬,这不仅是历史的损失,更是对一个民族记忆的系统性抹杀。更令人发指的是,以色列民政管理局6月发布的新版地图,将120多个巴勒斯坦阿拉伯语地名改为希伯来语,这无疑是对巴勒斯坦文化遗产的公然践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言:“这是对一个民族记忆的根除。”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利益链条。以色列武器制造商埃尔比特系统的市值在九个月内翻了近两倍,从120亿美元飙升至310亿美元;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雷神公司等军火巨头,也在中东军售中赚得盆满钵满;仅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就向以色列交付了超过3000枚GBU系列炸弹。更令人愤慨的是,6名美国国务院军售官员在辞职后“旋转门式”地进入军工企业,薪资暴涨至45万美元以上,他们不再是中立的调停者,而是利益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战火纷飞,资本狂欢,这正是加沙冲突难以停息的根本原因。
全球的愤怒正在蔓延。32个国家的港口工人宣布抵制以色列货轮;18所世界知名大学,包括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宣布撤资涉及以色列的19亿美元资产;欧盟对卡特彼勒公司展开法律诉讼,因为其推土机被用于摧毁加沙民房;爱尔兰通过《被占领土法案》,对以色列定居点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是西方国家中首次出现如此强硬的立法举措。
然而,联合国对以色列的“种族灭绝”裁定能否真正改变现状?正如一位加沙临时政府发言人所说:“国际正义来得太晚,1.3万个孩子已无法复生。” 这场战争,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看新闻、刷手机、转发视频的瞬间真实发生着。这场被联合国定性为“种族灭绝”的战争,或许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冷漠后,最沉重的一次清醒。以色列是否最终会面对法律追责,仍待观察;但历史已经在加沙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我们或许无法终结战争,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和平,不仅是一个理想,更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争取的现实责任。 我们期盼着,某一天,F-35的轰鸣不再回荡,医院不再变成废墟,孩子们能够在阳光下安然玩耍,而不是在废墟中寻找失去的亲人。 希望,不会太远。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顺发配资-杠杆炒股配资-股票十倍配资-南京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